English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000-02-04 来源:光明日报 郑社奎 我有话说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

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这二十年我国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源于农村的体制变革,源于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制度对农民的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不应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渴求是必然的。谁适应了这个变化,谁就将取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技术进步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实践的呼唤。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带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如周期长、推广难度大等等。农民特别是较为封闭落后地区的农民,渴望新技术但又怕冒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推广体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以致形成“上”与“下”“断层”。

近年来,区域性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潮的形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山西运城地区自1997年以来,针对农产品市场疲软的问题,特别是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严峻现实,拉开了10万个50万亩优质苹果示范园建设的序幕,推广了十多项农业新技术,使苹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明显提高,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前两年,在全国农产品普遍销售不畅的情况下,运城地区的优质苹果、红枣、蔬菜、芦笋等在市场上却占据重要位置。运城地区的作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应当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路子。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体制框架内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

农产品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处于过剩状态,温饱型的农产品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我国加入WTO后,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但这仅仅是农产品结构趋同和精深加工不足而引发的结构性过剩,是在我国城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型消费方式下低水平的过剩,是农产品质量偏低和国际市场开拓乏力而产生的局部性过剩。市场对高质量、高水准的新型农产品需求仍很旺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把本经济区域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的潜在市场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农产品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不能满足于一次创新,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体系。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农业科技人才的体制创新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的两元经济体制下,农业人才的非农性流动,造成了诸多浪费;农村工作条件的艰苦,又使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学农而不愿务农,即使是乡一级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大多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招聘的人员。一方面是农业人才在城市大量堆积,另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理顺人才流动机制,从利益机制上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爱农、务农、想农、盼农的良性流动态势。难点和重点是要适应家庭经营的特点,开创出一条农业专业人才与家庭经营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再者,从战略上考虑,农业科研院校要面向农民,为农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使农民成为专项农业技术的带头人。

农业科技资金创新体系。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小。但科研和推广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思路应当是“一化两多”。一化是市场化。农业科研机制只有纳入市场化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推广机制的市场化、科研单位的优胜劣汰都将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开辟广阔前景。一多是多途径。在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多元化之后,农业科研资金必然表现出多途径的特征。政府补助必不可少,但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科研单位或人员的直接结合应成为主要方式。这种结合不仅是资金的结合,更主要的是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开发、到应用的系统结合。另一个多是多层次。要形成科研人员与农民群众广泛合作的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的创新体系。关键是市场信息的获取、传递和运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要形成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的获取、传递和运用网络。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越要把这一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在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大量信息源是各级政府和左邻右舍,“邻居效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说在农业科技信息创新体系建设上,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是第一推动力。

农业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正日渐脱离以资源为基础的框架,转变为科技为基础的高技术和高效益产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若能超过工业,能以人工生长条件来代替自然生长条件,农业是完全可以成为高盈利产业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高科技化,加快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弱质产业”的局面。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体系。事在人为,事要人办。农业科技机构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上边头太大,基层腿太细”。新型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的基本特征应当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合型体制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公共技术”和保障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研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合。

农业科技政策的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政策是否到位,政策环境的创新是否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税收、土地、价格、融资、合资方式等方面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但随着各地农业优惠型政策吸引力的逐步丧失,农业科技创新要注意从政策优惠向政策保障型转变。具体讲,在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政策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合力,要“补台”,不要“拆台”。二是要形成良性利益激励政策。三是要把“结合”的政策做实做好。

以农业产业化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载体,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我们可以正确处理农户与加工运销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连接成一个合理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的有机整体,达到组织复合的最佳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组织面对的是成千上万个农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科技应用和推广的机制也不健全,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成果这些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当好领头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践者、应用者。比如“集中度”问题就应当很好研究,关键是产业增长与集中度的关系,克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弊端。再如,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应用的风险问题。不担风险不可能,但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及风险费用问题,都需要在创新体系中认真加以解决。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一个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复合体,又是一个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复合体。它已经超越了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包括了作为农业延伸产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相关内涵。简单地把产业化经营理解为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不对,理解为农副产品加工也不对,要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高度理解和认识。要从“运动”而不是“静止”上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产业”,有其形成、发展、升华、衰落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它要经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产业聚集”,无论是一个县、一个地市,或者一个乡、一个村,都应当形成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能够拥有一定的“聚集量”,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以此获取“聚集效益”。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聚集,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既是产业化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其次是“产业延伸”,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延长产品链条。获取“延伸效益”。产业链条越长,附加值越高。这一延伸,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延长产品链,要提高附加值,离开科技创新绝然不行。再次是“产业扩散”,当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取“扩散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化”,即贸、工、农一体化。没有一体化就谈不上产业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用工业生产方式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科技体制创新,包括产品、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机制、政策等多方面的体制创新。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创新体制的形成,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理念的确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志。

要从产业结构理论上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当前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学习重点。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结构经过几个阶段的大调整,突破了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非农产业迅猛增长,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山西同全国一样,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粮食、畜牧、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晋南水果、沿黄河的红枣、太行和吕梁低山丘陵区的核桃、太行山的花椒、晋北、晋西北的仁用杏、晋中地区的养殖等特色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一批龙头企业崛起并向集团化迈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也很繁重。怎么调,就是要在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是追求结构优化,向结构优化要效益。不要死抱住种啥吃啥、有啥卖啥的传统观念不放,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其次是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从品质上占领市场。再次是追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当前的农副产品价格低迷,是升级换代的最佳时机,谁抓住了,抓准了,谁就取得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动权。要依靠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